微信扫一扫
【房管家】184个项目40.21亿元!天水打造“会呼吸”的生态之城
打造“会呼吸”的生态之城
——天水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
天水这座古城因水而生
依水而兴
然而
在城市提升改造中
天水市也存在着
中心城区堤岸防洪能力不足
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未彻底消除
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
海绵管控长效机制建设
有待加强等“涉水问题”
2021年6月,天水市获得了2021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资格。自此,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针对“两山夹一川”的地形地貌,因地制宜提出了适应本地特点的“山、城、河”立体统筹生态建设的海绵城市系统化技术体系。通过完善整体规划,制定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,全力推动实现“+海绵”建设模式,吹响了打造西北河谷地貌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。
“海绵治水”彰显天水魅力
“我们通过立体统筹生态建设的示范技术体系,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在保持生态基流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存蓄和回用,提高雨水利用率及防洪排涝能力,解决内涝积水问题,既优化了城市功能,也打造出了生态天水品牌,通过系统提升改造,已初步形成连片示范效应。”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焦川说,随着一批批海绵型市政道路、公园绿地、居住小区的改造完成,对提高天水城市品质、增加城市韧性、缓解城市内涝、改善民生福祉起到有效促进作用。
在示范期内,天水市着重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示范性,高标准打造一批能够彰显天水特色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海绵城市项目,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,打造“会呼吸”的海绵城市。特别是精心打造的秦州区西十里、天水师范学院、岷山厂、麦积区马跑泉公园4个重点建设片区,既优化了城市功能,又打造了生态天水品牌,通过系统提升改造,现已初步形成连片示范效应。
同时,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率都大幅提高,综合分析城市规模与产业布局,落地缺水地区非常规水资源耦合利用技术体系,优化雨水资源利用方案,建成蓄水设施容积约3万立方米,再生水回用率达到了50%,结束绿化采用自来水浇洒的现状。
“见缝插绿”扮靓宜居空间
天水市十分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示范性,自海绵城市建设以来,天水市从实际出发,总结出系统性的“西北河谷地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”“缺水地区地面绿色雨水排放系统”“缺水地区雨水资源涵养地下水技术体系”“非常规水资源耦合利用技术体系”等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地方特色亮点经验,并落实于实际项目中,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在“山”的层面,天水市实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(一期、二期)保持水土,山顶和陡坡地种植防护林,缓坡地种植经济林,在沟谷培育水保林;沟道实施西十里排洪渠治理工程;在山脚与城接合地带,设置截洪沟导流洪水,山洪进入截洪沟前因地制宜设置沉砂池,处理后入城。
在“城”的层面,优先实施源头减排设施建设,控制径流、削减污染,因地制宜对已建的104个地块实施海绵化改造,新建地块严格落实海绵城市理念;利用城市绿地、公园,通过在绿地、公园内建设生态塘和调蓄池等,消纳周边雨水径流峰值、削减污染并实现雨水利用;完善中心城区排水系统,实现排水沟道畅通、排水系统雨污分流,雨水径流地面绿色排放;改造提升排洪渠39条使得排水顺畅,有效减少汇入污水处理厂的山洪与泥沙;沟渠入河口建设人工湿地、雨水调蓄回用池等设施,削减入河污染物,提升雨水利用量。
“河”的层面,提升城市防洪等级,开展防洪工程达标建设;建设生态堤岸,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,以柔性治水为本,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设置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、生态旱溪、生态堤岸、生态停车场等,优化城市功能,打造生态天水品牌。
天水还创新性提出并实施“西北缺水地区地下水源涵养技术体系”,即通过建设引流渠和配水渠,将山地雨水均匀引入河滩地,并建设生物滞留设施等削减雨水中的面源污染,建设拦沙坎和沉砂池去除雨水中的泥沙,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渗井、渗渠,补充地下水,涵养地下水源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雨水留了下来,流水积蓄起来,水资源活了起来,生态好了起来,人们也富了起来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后,是天水市对水安全、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水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,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,也体现着这座以“水”为名的城市兼容并包、兼收并蓄、海纳百川的生态活力和发展潜力。
美丽城市,生态优先。海绵学校、海绵道路、海绵小区……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,不仅呈现出“一环碧波满城荫”的无边光景,也正逐步打造“收放自如会呼吸”的城市肌理,让市民尽享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利。
来源:新天水 记者:柴琪 张文都